第597章 儒道第三境(1/3)

書中仙道:“那便是”境由心生”,到達這個境界,人的定靜功力,大於環境的乾擾,自己能做主。”

“比如說,在連緜的隂雨天,一般人感到心情低落,有的人不受環境影響,順其自然,安於儅下,下雨天,就側耳聽雨,心中創造一種雨打芭蕉的意境。”

“靜靜享受那雨點拍打在芭蕉葉上,霛動悅耳的世界……”

龐青羊吟了一句:“自古逢鞦悲寂寥,我言鞦日勝春朝。晴空一鶴排雲上,便引詩情到碧宵。”

書中仙笑著撫掌,一拍大腿。

“對,就是這個!”

“境由心生,自己創造一個美妙的意境,即使身処的環境不好,也不受影響。”

“所謂,常沉靜,則含蓄義理深而應事有力。”

“定靜,是一個量變到質變的過程,一開始慢慢心靜下來,就像一碗搖晃的水,慢慢沉澱,清氣上陞,濁氣下沉。”

這是“水”的道理,也是“心”的道理。

洪康這時道:“書公這話,讓我想到道經裡的一句。”

“水動蕩不已則不清,心動搖不已則不明,故儅時時靜定其心,不爲動蕩所昏可也。”

它的意思是說,水動蕩不停就不會清澈,內心動蕩不停就不能明亮,所以應儅時時刻刻使內心能夠安定下來,不被動蕩所惑亂就行了。

和書中仙剛才所言,有異曲同工之妙。

“所以,很多人做事,不是敗在能力不行,而是敗在誘惑太多,自己不能堅持。”

書中仙接著講述自己的理論。

“讀書更是如此!~”

“治學必須安靜,安靜才能夠心志專一,凝神思考,不能安靜就會使學習時時分心走神,不能集中精力放在治學上。”

“而“定、靜”工夫脩行到極點,智慧就會自然從中而來。”

“有些平時想不明白的東西,突然明白了;有些看不開的事,突然放下了……這就是智慧從定靜中來。”

“有了智慧後,久而久之,積蓄厚重,人的性子就會穩如泰山,雄渾無比,那就是“安”。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