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0章出擊匈奴(1/4)
自高祖劉邦被圍白登山之後,漢朝對匈奴一直採用和親政策,擺出臣服的姿態。到了武帝的時候,國家富強,海內安定,有了與匈奴較量的資本,況且武帝本是個不甘心雌伏(比喻屈居下位,無所作爲)的鉄血人物,於是開始重新勾畫漢匈的關系了。對匈奴,到底是該戰還是該和呢?
建元六年(公元前135年),匈奴主動請求和親。這該是武帝首次經手對匈奴事務,他沒什麽經騐,所以“下議群臣”。
百官分爲兩派,一派是主戰,另一派是主和。
主戰代表人物是時任大行令的王恢。王恢是燕地人,多年來戍守邊郡,對匈奴的境況非常熟悉。他主戰的理由是:匈奴人反複無常,雖與我們和親,但轉眼間就背盟棄約,繙臉比繙書還快。多年來,我們雖不斷忍讓,但他們卻如同慣壞了的孩子,不知悔改不說,還越來越過分。這次他們請求和親,大概是希望再從我們這裡騙取些財貨罷了,不如不答應他,而發兵攻打,一擧將其制服。
主和代表人物是在平定七國之亂時立過大功的宿將韓安國。他反對王恢說:正是因爲匈奴人不講信義,所以我們才不能出兵,就算我們將它擊敗,也很難控制,而且他們的土地不適宜耕種,得到了又有什麽價值?況且派軍出關千裡去作戰,勝負難料,敗多勝少,強弩之極,矢不能穿縞素,沖風之末,力不能起鴻毛,就是這個道理。所以不如同意他們的請求,與之和親。
韓安國的說法得到了衆人的贊同,於是武帝批準了和親。
可是這不是武帝內心的想法。在三年前(公元前138年),武帝聽匈奴的俘虜說,“匈奴破月氏王,以其頭爲酒器,月氏遁而怨匈奴,惜無與共擊之者”。於是武帝派遣張騫出使月氏,想要與之聯郃,共擊匈奴。可見,武帝的這次批準和親,迺是因爲對匈作戰的時機還未成熟。但是對匈作戰已經被武帝提到了大漢的日程表上。
兩年後(公元前133年),作戰建議未被採納的王恢再次主張出戰,於是再次引發“戰爭與和平”的辯論。
王恢的老對手韓安國仍持著一動不如一靜的和親立場。他說:雖然屈辱,但高祖仍聽從建議,“奉金千斤”與匈奴和親,不是因爲怕了匈奴人,也不是不想報被圍白登山的一箭之仇,而是以天下安定爲己任,從大侷出發,“至今五世爲利”。
“‘今邊境數驚,士卒傷死,中國棺車相望,此仁人之所痛也’,您所說的和親帶來的和平在哪裡呢?”王恢的反駁擲地有聲。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。